他小心翼翼的向母亲探听后父的底细,又暗中围绕显贵之人,诸如此类,终于积累了人脉和资源,而原本不在士族中的他也通过后启奏选,入了军籍。
安禄山明哲保身,历经磨练,终于在唐军中夺得一席之地,官拜范阳兵马使。然而区区范阳兵马使之职,于他而言只是蜉蝣撼大树。当天宝十四年(755年),机会来了——
二、755年,燎原之火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联合平卢军使史思明在范阳(今北京西南)举兵反唐,自称“大燕皇帝”,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由此揭开了序幕。
安禄山选择与史思明兵变的时机十分精准。此时的唐玄宗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之中,朝中奸佞当道,民心渐渐离心离德。而安禄山本人聪慧过人,深得居下之心。他抓住时机,先诱使史思明发难,自己则装作无奈,名正言顺的响应,借此拉拢更多军心。很快,整个河北、河东地区都落入了叛军之手。
面对牛刀小试的叛军,唐军屡战屡败。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河北等地,蹂躏民众。此时的他志得意满,终于实现了心中的宏图大志。而史思明对其闻风举兵,也暗生戒心。两雄斗,已经避无可避。
然而,好景不长。蹂躏民众的行为激起了人们的公愤,使安禄山在后方积累了隐患。与此同时,唐王朝紧急调配军队围剿,力图扼杀这燎原之火......
三、唐军反击,野心迎来失败
面对安禄山的叛乱,唐玄宗迅速调动军队反击。其中以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率领的军队最为突出。郭子仪深谙用兵之理,而李光弼骁勇善战,奇谋广为人知。两位名将分兵南北夹击,一举夺取河东数城。安禄山闻讯大怒,多次率兵突围却没能取胜。无奈之下,他只得退回晋阳(今太原)固守。
就在唐军节节胜利之时,757年正月,安禄山却被自己的心腹严庄背叛。严庄浪迹江湖多年,凶狠莽撞,安禄山一直以为可以拉拢他为心腹,哪知最终反被其杀害。严庄等人趁其睡梦中行刺,终结了这个野心家的生命。
安禄山死后,他的鼓吹者安庆绪继承了他的衣钵,自立为帝。然而很快,在759年,安庆绪也死于非命。至此,持续7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四、祸起祸落,历史留下教训
“安史之乱”的失败,让安禄山野心迎来最终的毁灭。这场叛乱也成为唐朝由盛入衰的标志。作为这场国难的导火索,我们不应忘记反思其中的教训。
第一,个人野心终酿大错。安禄山为满足个人政治抱负,不惜以叛乱相逼,终酿大祸。他张扬跋扈,蛊惑人心,但最终失控局面,坠入无底深渊。这成为个人权力欲望毁灭的明鉴,同时也警示我们在人格塑造时,不能只为私欲,更要为社稷民生着想。
第二,腐败导致祸端。安禄山正是看准了唐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的机会而起事。朝政不修、吏治懈怠是叛乱滋生的温床。这从反面提示我们任何朝代要时刻防微杜渐,遏制腐败滋生蔓延。政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也是各国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第三,民心向背关乎成败。安禄山叛乱期间的暴行激起民变,这直接导致其失败。维系民心向背,关乎一个政权的成败。同时也教育我们在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四海皆兄之理念,以拉近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间的心理距离。唯有如此,人心才会向善,政权方可稳固。
第四,重视战略预判和应变。面对叛乱当局应保持足够的危机意识,并做好充分的军事部署。此次平叛正是通过郭李二将的出色反击战略取得的。史实中,郭子仪等多次向宰相杨国忠极力进谏,明确指出边将骄奢跋扈之态,唯遭冷遇。这充分说明判断力强、应变能力佳的政要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不能因为眼前小利而忽略危机蓄势。
结语
安禄山的叛乱源于个人野心的膨胀无度,但最终是因民意潮流、政治制度缺失、应变能力不强等多方因素导致其失败。我们应正视历史,汲取教训,健全国家体系,方能走向长治久安之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