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回报率在下降,2010年代初后,内地房地产监管持续加码,资本的高回报窗口逐步收窄。第二,欧美开始对中国资本和科技公司围堵,全球资本链条上正在重塑新的信任体系。李嘉诚不是政治判断,而是利益权衡。他看得清趋势,也看得清资金的归属风险。
有一个很现实的数据:李嘉诚的主要财富不是来自中国内地,而是来自香港与海外,尤其是英国、加拿大、荷兰、澳大利亚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港口、能源、医疗资产。
他旗下的赫斯基能源、英国电信、英国天然气管道、荷兰港口资产,占据家族财富的重要部分。光是英国,他控制着近三分之一的电网和天然气零售业务。
这些资产以美元计价,受欧美金融与法律体系保护。
一旦全球形势转向,利益的主战场在哪,他心里是有账的。
有人说他是为了避险,但也有人说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避一避了。
2019年之后,香港局势变化加剧,而中美博弈公开化,李嘉诚处于风暴中心。他的地产资产被指责囤地不开发,他投建的慈山寺项目也被解读为一种政治姿态。他做了几次公开发言,但都比以往更谨慎、更含糊。
我注意到一个细节,2021年起,李嘉诚旗下公司在内地的拿地纪录几乎为零。2022年在深圳拿了一块住宅用地,结果消息一出,舆论马上炸开,有评论直指吃相难看。
当一个商人所有的动作都要被放大解读,那说明他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不是他想得罪谁,而是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办法不站队。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李嘉诚先走?
因为他太大了。
他不是单一企业,而是一个跨国资产网络。这种体量在一个强对抗时代,天然处在要表态的位置上。而且越是全球布局,越无法两边都讨好。
他不可能放弃英国的电网资产,不可能放弃加拿大的油气田,也不可能冒险让数百亿美元的家族信托被卡在一个制度不认可的司法体系中。
要保住这些,就得先选边。
不是情感问题,而是账户安全问题。
我试着带入他的视角去想这个事: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头子,看着几十年打拼下来的资产在风暴边缘摇晃,你说他选什么?
跑。
不丢人,不光彩,也不英雄,但这是活法。
我昨天还翻了一下他孙子李泽钜的履历,发现他几乎所有核心资产操作,都偏向美元区资产。2020年收购英国酒厂、2021年增持意大利电信公司、2023年尝试在荷兰扩展港口业务。整个家族都在做同一个动作:加码西方,减持东方。
这不是某个人的决定,是整个利益系统的迁移。
如果你问我,李嘉诚真的放弃中国市场了吗?我觉得他不是放弃了市场,而是放弃了对市场的控制权幻想。他知道,时代已经变了,资本家不再是塑造者,只能是合作者。
而合作这件事,是不能三心二意的。
于是你看到,李嘉诚不再出来发声,不再试图挽留什么,也不再用香港商业领袖的身份对内地政策说话。他连话语权都主动交出来了,只保留自己那一份退场的干净。
他不是想走,是知道必须走。
你说这是背叛,那他至少背叛得诚实;你说是求生,那他也没有遮掩。他选了一个方向,走到底,不回头。
只是现在看,李嘉诚已经完成了他那一代资本家的最后一跳。
那我们呢?我们是不是也要开始重新理解一个时代的结束,不是靠仪式感,而是看谁还留在牌桌上,谁已经从资产里悄悄抽身?
你又觉得,谁会是下一个?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